close
又到了定期倦怠感出現的時候
突然對於一直講同樣的台詞、上相似內容的課感到莫名的厭倦
面對不同的個體卻還是得說相似度高達90%一字不差的話...好像機器人
我很贊成Vygotsky說的ZPD,但似乎除了校園生活,家庭機能也很重要
這就讓我不禁懷疑
為什麼每次教育新聞講到「體罰」事件時
總是將矛頭一味地指向老師
「造成小孩心靈受創」
「小朋友不敢到校上課」
「老師對我的小孩有偏見」
...換個角度想
老師會是個沒事就找人開刀的角色嗎?
事件主角不是A就是B,怎能一發生事情就猛地認定A有問題、需要拿放大鏡好好觀察?
難道B一直都是無辜的受害者?
什麼時候家長從對孩子「管教甚嚴」到「溺愛有加」甚至野放?
心靈受創對於教師來說應該是每日必吃的餐點吧
縱使心裡如何地低迷 還是要面帶微笑-傳道、授業、解惑也
人本固然重要
但
光憑開導跟苦口婆心還是不足以喚醒他們的領悟
奇妙地,這時家長又會帶著疑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呢?」
無論天使或惡魔都有改變的可能,其中奧妙之處在於他們的源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