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謝美萱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電子報]


 我在電話裡對桂珍說,採訪時要請你談談為什麼這麼堅持不打孩子?桂珍若有所思的嗯了一聲,好像有很多感觸。直到見面時聽她談自己的童年,談她和女兒的相處,我很快明白,她的若有所思是來自許多經驗背後的感受…


 那是一個不知何謂體罰的童年。李桂珍說,她是家裡備受寵愛的老大,爸爸從來沒有打過她,還常常說:「妳的名字有個珍,是代表很珍貴的意思,因為妳就是我們的寶貝噢。」她記得曾經有一個晴朗的午後,自己不明所以地硬拗著脾氣,要爸媽出門辦事時帶著她,直到爸媽要出門那一刻,一向乖巧的她卻突然把衣櫃裡所有的衣服都翻出來,以表示自己的抗議。「沒想到,我的大動作引來爸爸的注意,他回過頭來看了我一眼,好像突然想到什麼事情,我本來以為他生氣了,沒想到他溫柔地走過來,嘴裡唸著:『怎麼把東西弄這麼亂?』然後一邊幫我收拾,一邊安撫我,最後他們哪裡都沒有去,就在家陪我。」


 李桂珍說,她很清楚自己在當下的倔強,是為了試探「爸媽愛不愛她」,而爸爸溫暖的回應,讓她覺得自己好幸福,感覺自己被了解、被愛到了。敘述這段往事時,李桂珍激動地留下眼淚,她不好意思地直說抱歉,說雖然是四十幾年前的事了,每每想起還是激動,「很感謝父親對我總是這麼溫柔,讓我在往後的人生中清楚的知道,我是一個被愛得很夠的人。」


 另一次經驗,則讓她開始思考「打不打人的影響」。那一次,是弟弟和她有了爭執,弟弟一面和她吵架,還一面用言語挑釁著「不然你就打我啊。」手中剛好握著棒球棒的李桂珍,雖然強烈覺得「打人是不應該的」,卻擋不住心中一股急切的怒氣,於是就在「絕不能太用力」的自我警惕下,用棒子輕輕揮了弟弟兩下。沒料到,弟弟跑去和媽媽告狀,媽媽竟氣急敗壞的責備她:「妳怎麼這麼粗殘?」(台語)後來還打了她。


 「我第一次這麼清楚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但是心裡另一股聲音更強烈,會質疑媽媽如果覺得打人不對,那為什摩還用這種方式對待我?是不是她比較愛弟弟勝過於我呢?」李桂珍說,雖然後來媽媽沒有再打過她,但這段童年經驗確實給她很大影響,「那種來自於媽媽的愛,好像被削弱了,有時候會讓我沒有安全感。」


 然而,直到李桂珍自己當了媽媽之後,這個母性的角色又給了她另一番衝擊和感受。「我後來才知道一個媽媽的心情,她要面對這麼多生活壓力,又對孩子付出這麼深,如果孩子還不聽她的話,她一定會覺得委屈,覺得自己『很不值得』。」但,不是懂得體諒大人會對小孩生氣的原因就算了,她還想更積極地思考、面對孩子不聽話的問題。慢慢地,她發現小孩常常並不是「不聽話」,而是父母不夠了解小孩的思維模式,沒有用同理心去和他們相處,所以才容易對他們生氣。


 「當時我心裡有一種強烈的動力,覺得『我需要學習!』所以我去上父母成長課程,去學習怎麼了解一個孩子,後來我漸漸明白,如果我知道用好的方法去表達我對孩子的愛,這些問題都能解決。打人,絕對不是一個親子溝通的選項。」


 現在,李桂珍經常和三個女兒分享她擔任教育改革志工的各種工作和想法,也習慣和她們討論學校的各種制度和做法,她說,「知識是親子關係成長的轉捩點,而學習,就是照顧好自己」。這句話伴隨著她爽朗的笑聲,彷彿是愉快的咒語。是的,學習怎麼愛,正是「愛」最美麗的過程!



編按:本文轉載自2006年3月30日《人間福報》





是不是用愛灌溉出來的孩子才能瞭解旁人所看不透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chambre 的頭像
    machambre

    I think, I write and I live

    machamb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