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焦慮迷思,重現教育價值
◎謝美萱
一位熟識的媽媽跟我說,「現在連計程車司機都要學英文,可見整體環境對英文有很強烈的需求,我怕我不多給小孩加強英文,他長大以後跟不上人家!」不過聊了一會兒,媽媽一轉話鋒,有些憂慮又無奈地說,其實孩子學英文學得不太開心,補習班老師嫌他發音不好,考試成績也不理想,現在他對學英文不積極,也不想去補習了。
這個媽媽的孩子,和我有過一年多的相處時間,我聽到他的學習近況,有些不忍,除了擔憂他的學習就此蒙上陰影,更擔心他因為被罵被嫌而失去學習的信心。
陸陸續續和更多家長訪談,我發現,爸媽們對小孩學英語的態度真是又緊張又謹慎,一方面害怕孩子的壓力太沉重,一方面又不敢輕忽任何一個好像對小孩學英文有幫助的動作。這條英語求學路,似乎不怎麼輕鬆寫意。
只不過,仔細檢視這些承載著關愛與期待的「焦慮」,卻可能是孩子的沉重負擔。家長如何慢慢放下焦慮,也許可以先從檢視焦慮從何而來開始。
別讓媒體報導主導你的決定
有個媽媽說,他讓小孩去上全美語的幼稚園,雖然小孩上得挫折,自己看了也有點心疼,但一想到別的孩子都在學,而且發音標準、成績又好,就覺得如果不讓孩子也去,反倒像是自己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我問她,前陣子教育部公佈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幼兒學英語未必具備英語優勢」,而且根據統計分析,抽樣班級英語成績第一名的學生,就讀全美語或中英雙語幼稚園的學生僅佔22%,就讀普通幼稚園的卻佔54%。這樣的結果,難道沒有讓媽媽比較放心嗎?
她回答說,「研究結果是這樣沒錯,但是隔天的報紙就報導,新竹縣有一個二年級的小孩獲得劍橋大學兒童英語認證最高級,報導裡說,她就是從小唸雙語幼稚園啊。事實擺在眼前…。」
然而,處在新聞爆炸且急迫快速的台灣,新聞資訊似乎經常偏頗、矛盾,甚至錯誤百出,我抱持懷疑及求證的心情,希望能讓事情更加清晰,於是向英檢辦理單位詢問兒童英檢實際的狀況。
負責辦理「全民英檢」及代辦「劍橋大學英語能力檢測」的「財團法人語文訓練測驗中心」(LTTC)綜合測驗組第二科科長林素華表示,兒童英檢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孩子,並不像成人的國際英語認證或職場外語認證,是為了證明英語能力的等級。以「劍橋兒童英檢」為例,為鼓勵考生接受初階英語測驗,評量結果「不」以通過與否、百分比或分數來呈現(無成績單),所有完成考試的考生都將得到一份由劍橋大學英文考試院製作寄發的證書。證書上,只是依測驗項目(聽力、閱讀、寫作、口試)分項以「盾牌」數表示考生在測驗中的表現。
換句話說,所謂「獲得兒童英檢認證」,實際上頂多只能代表完成這個檢測的考試,並沒有通不通過的差別。
我有些氣惱,這個模模糊糊的新聞報導讓一個媽媽憑添煩憂,而且也許,有更多的家長因為類似這樣華而不實的的新聞而煩心呢!
大量引發英語學習焦慮的新聞資訊,以及各種坊間流傳的說法,許多時候挾帶著隱形的商機;龐雜的英文早學、多學、特殊方法,對孩子是否比較好至今仍無定論,但顯而易見的是,許多商業教育機構已經從中飽囊。
爸媽們面對這些資訊,別忘了,放鬆心情,把眼光拉回孩子身上,仔細看看你的寶貝,和他聊聊天,也許從他身上,你會發現他真正需要的協助是什麼!
別讓孩子平白多花時間補習
除此之外,補習也是爸媽面對小孩學英文必經的掙扎之路。
有家長說,有補習的小孩都考得比較好,不補不行。有家長說,補習班有外籍老師,小孩比較喜歡。還有家長說,學校一個班級裡的孩子英語程度不一,老師很難教,只好送到補習班教。
這些理由聽起來都很實在,而我按照慣例繼續追問。
我問第一個家長,為什麼補習的小孩都考得比較好?他說,因為補習的時候有練習過類似的考題,學校再考,小孩就比較會了。
我問第二個家長,為什麼小孩比較喜歡外籍老師?他說,因為外籍老師不會打人罵人、也不會一直考試,上課玩遊戲又很輕鬆。小孩告訴他,學校老師一天到晚考不停,考不好還得捱打,壓力很大。
我再問第三個家長,為什麼班級裡孩子的程度不一,小孩就學不好?他說,因為學校老師就是用同一種教法教,又要趕進度,學不會的小孩程度會越拉越大。
把這些回答全部搜羅起來分析,我們突然看得很清楚了。小孩需要去補習班學英文,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家長無法完全信任學校的教學!
然而,如果在補習班的英語學習,是為了提高評量成果,是為了放鬆心情,是為了收學校的爛攤子,孩子當然難以體會英語的奧妙和樂趣。許多孩子在其中奔波疲累,甚至逐漸對英文喪失熱情。....
在人本的電子報上看到這樣的文章
心裡感觸很多
自己是英文系又是師培的學生
面對這樣的教育走向
似乎也是無能為力
很多人都會認為
小朋友學不好、學不會
一定都是老師不會教
或是自己資質不好
因此拼命往補習班送
以補習班為主,學校變成額外的教學
小孩子的行程表比任何一個成年人都還要滿
更可悲的是
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力
『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這句話扼殺了多少小孩的童年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別人
能成功
不過
有人曾經問過小孩的意思嗎?
他們要成功嗎?想贏嗎?
可能連成功是什麼,他們都不知道
對他們來說
家長的一句關心:今天學校好不好玩?
就已足夠
留言列表